复旦EMBA:《三体》为什么能够如此的受到追捧

更新时间:2019-09-2074次浏览| 信息编号:j145738  
管理信息
 | 投诉

详情介绍
7月12日,“君子知道”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为大家讲述他对刘慈欣、对《三体》所代表的中国科幻文学的深刻了解。

在封闭的空间,刘慈欣以仰望星空的姿态写作

我读的第一篇大刘的作品是《乡村教师》。

这部作品里有很多理解刘慈欣作品的钥匙,怎么在封闭的环境当中,爆发一种生命的能量,最后指向超越自身的宏伟时空,非常有象征意义,也能给我们很多人生的启示。

在刘慈欣的写作设定里,我们人类生存空间是有限的,资源和能源也是有限的,我们每一次提升必须是一种空间的超越、走出、打开。复旦大学EMBA https://fdsm.fudan.edu./emba/ 021-25011500

为了生存,我们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?

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:为了生存我们应该付出一切代价吗?如果有的人真的愿意选择某种极端的生活方式,要不要理解和尊重他的选择?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到另一部小说:《活着》。

刘慈欣应该跟余华聊一聊彼此对“活着”的体会。我觉得余华的《活着》就是《三体》的地球版,《三体》就是《活着》的太空版。

很多人批评刘慈欣暗黑、冷酷,好像忘记了《三体》当中还有程心这个人物。同样也有很多人批评程心“圣母”,真是众口难调。看待一个作品不是光看情感、人物描写是不是立体,还要看他的思想。

“黑暗森林”的猜疑链,不仅在宇宙存在

“黑暗森林”是整个小说的关键。这是一个猜疑链,双方无法判断对方是不是善意文明,他们不知道我们怎么样想他们,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我们……可以形成无穷的猜疑。

科技发展与道德的“二律背反”

科技是帮助我们提升道德,还是在破坏我们传统的道德?刘慈欣提出了这个问题,但是他并没有给一个现成的答案。网络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,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个体之间越来越连通的状态,这种状态的终极形态,就是三体人最终完全透明的思想。

向外寻找,在绝望中寻找希望

人认清自己生存的低维真相,努力向高维发展,人类的未来是宇宙星辰。太空再黑暗,还是要去,不去肯定没希望,当然去了可能也没希望,但是去比不去更有希望。我们要走出去,哪怕再危险、再黑暗。

刘慈欣构建的世界,展示了低分辨率的文字的魅力

。我相信将要上映的《三体》电影和网剧,大家不要期待太高。改编的话,用漫画这种形式可能更合适。漫画跟文学有种低分辨率的相通性,这不是指图像的低分辨率,而是有很多东西要通过脑补。高分辨率听上去是好词,它把我们的想象填得很满。但是文字的低分辨率拥有再造新世界的可能,这恰恰是文学的力量,也是刘慈欣的科幻力量。
联系我的时候请说是在搜即讯信息网上看到的,谢谢。
首发网址:http://bj.sojixun.com/qitapeixun/j145738.htm
查看全部北京其它培训信息
发布发布一条信息北京其它培训信息>>